城市是人民的城市,人民城市为人民。“十四五”以来,四川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,着力推动城市体系结构持续优化,城市经济动能加速转换,城市功能品质全面提升,城市治理体系迭代升级,城市文化魅力充分彰显,城市生活空间品质提升,用心用情书写了有高度更有温度的城市发展时代答卷。
智能建造:培育行业发展新动能
建筑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,也是四川传统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。
2024年,四川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.83万亿元,同比增长6.2%,增速领跑全国;建筑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8%,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连续保持全国第五、西部第一。
“量”保持应有地位的同时,四川省建筑行业的“质”也正加快提升。
在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数字创新设计研究中心,一款关键核心技术完全自主可控的建筑工程BIM设计软件——CSWADI EasyBIM横空出世。这款破解了行业“卡脖子”问题的软件,实现了对传统CAD设计软件在设计效率、设计质量和数据价值等方面的全面超越,成功在万豪阳光酒店、国家超级计算郑州中心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、东方起航酒店等上千个实际工程项目中落地应用,目前已成为业界的明星产品。
在成都天府新区,麓湖生态城W2组团项目采用了“三厂一中心”建造模式:智能模板加工厂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,节约配模时间70%,提升模板利用率至97%;数字化钢筋加工厂通过对每一批钢筋原材料的智能识别、扫码进场以及自动化加工工序,极大地提高工作精度和效率;预制构件加工厂对构件生产、运输、安装状态实时跟踪,有效降低进度履约风险;工程指挥中心将各管理模块进行“一张屏”整合,实现工作任务的高效指挥和各业务端数据的互通互联。
从传统建造到智能建造,从“危、繁、脏、重”到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,折射的是四川建筑业的高质量发展的坚定步伐,展现的是政策举措的精准滴灌。
四川连续3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大力发展智能建造作出部署,《支持建筑业企业发展十条措施》《推动四川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陆续出台,为高位推进新型建造方式改革提供了强大助力。
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先后印发《关于推进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建造方式全产业链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了智能建造产业链培育方向,细化了产业链式聚集与联动发展的方式路径。
随着《四川省智能建造发展与应用白皮书》以及《四川省装配式建筑装配率计算细则》(2025版)等80余项技术标准、图集的编制发布,具有四川特色,涵盖设计、施工、生产、监管等建造全过程的智能建造技术和管理标准化体系加速形成。
产业工人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骨干。成都市创新打造建筑产业工人培育“成都模式”,指导33家高校、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合作成立“成都蓉筑智能建造创新研发与产业促进中心”,建立“成都市建筑机器人实训基地”,为产业工人成长成才搭建了广阔平台。截至2024年年底,成都市已累计培育星级建筑产业工人7.5万人,其中高星级1.5万人,涵盖钢筋、砌筑、防水、镶贴、涂裱、装配式、建筑信息模型、建筑机器人操作等11类新老工种。
人民安居:让“好房子”可感可及
63.8万套公共租赁住房、35.5万套(间)保障性租赁住房实现开工筹集,发放租赁补贴28.7万户,19万余农民工享受住房保障,城镇低保、低收入家庭依申请应保尽保。
全省新增住房公积金开户人数406.54万人,实缴人数从724.47万人增长至852.29万人,覆盖人群更加广泛;住房公积金缴存总额增至16110.14亿元,支持缴存人提取4256.41亿元用于购房等住房消费,为67.23万户缴存人发放公积金个人贷款2989.58亿元。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金额,是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“安居梦”变为现实的最好例证。
一串串数字背后,展现的是四川省委省政府为实现群众住有所居而进行的不懈努力。
“住有所居”不是终点,“住有宜居”才是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应有之义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四川省将系统推进“好房子”建设作为提升群众居住品质、增强城市发展韧性的关键抓手,聚焦“好标准、好设计、好建造、好材料、好质量、好服务”六大核心任务,全力保障人民群众住得舒心、安心。
坚持标准先行,率先发布《四川省好住房评价标准》,成为国家《住宅项目规范》出台后全国首个省级层面的“好房子”团体标准,为保障房、商品房、租赁住房全面品质升级提供了清晰指引。坚持设计引领,发布《四川省好住房设计导则》,成功举办四川省首届“好房子”设计竞赛,遴选出65个体现好房子特征的四川优秀设计作品。坚持材料支撑,深入实施绿色建材“建圈强链”行动,出台相关政策、印发产业链图谱、遴选链主企业、搭建供需平台,结合“好房子”建设要求,大力推广低碳、节能、耐久、高强度建筑材料。坚持质量护航,围绕新建(在建)住宅工程的渗漏、开裂、隔音差、串味、外墙保温及饰面层脱落等质量易发问题扎实开展专项整治,有效推动住房质量问题排查整改。
一项项务实举措,将党中央、国务院关于城市工作的“大写意”转化为狠抓落实的“工笔画”,推动一幅全域联动的“好房子”四川画卷徐徐展开。
成都市烟火玉林
在成都,以《成都市“好房子”建设行动方案》为指引,一批高质量示范项目加速推进,从“满足基础需求”向着“创造品质生活”升级。在泸州,《泸州市高品质住宅建设指引》《泸州市宜居居住小区(项目)评价标准》陆续出台,有力有序开展立体生态住宅试点工作。
温情的人文关怀是“好房子”不可或缺的要素。四川省大力开展老旧小区治理补短提质行动,“一项目一策”明确老旧小区引入物业管理工作模式,推进解决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、管理主体缺失等问题。目前,全省改造完成的2万余个老旧小区已实现物业服务覆盖,纳入2024年改造计划已完工的6889个老旧小区,有6696个小区引入物业服务企业。
各地积极探索“党建+”治理模式,深入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。成功选树35个省级“美好家园”小区,6个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“美好家园”典型案例,推动党建引领下的物业管理服务能力不断提升。
“甜城”内江,一场以“强规划弱项、补功能短板、治环境顽疾、破机制难题”为主要举措的场镇建设管理提升行动正深入开展。
2024年以来,内江通过盘活利用闲置地块,分类推进改造利用,新、改建停车场185处车位5917个,建成口袋公园、休闲广场28个1.47万平方米。整治C、D级危险房屋216栋,燃气隐患678处,修复路面3.2万平方米。累计更新改造污水管网79公里,实现生活污水处理情况“一图可见”、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%。全市场镇从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得到全面提升。
内江的场镇建设管理提升成效是全省推进城市治理的一个缩影。
近年来,四川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发展战略,全省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777.5平方公里,形成1个超大城市、4个大城市、32个中小城市和近2016个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,构建起以成都平原经济区、川南经济区、川东北经济区、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基本框架的组团式城市发展体系。
在此背景下,四川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,城市功能更加完善,城市环境更加优美,城市安全更有保障。其中,城市道路达4.23万公里,建成区路网密度达8.25公里/平方公里,道路面积达8.03亿平方米;城市供水生产能力2144万立方米/日,供水管道突破8万公里;建成综合管廊1228.92公里。城市污水管网达3.3万公里,污水处理能力达1332.1万吨/日;设市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69.2%,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99.55%,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6.5万吨/日。
在全国率先推进“瓶改管”“瓶改电”,累计改造餐饮等场所6.92万家;全省移动排涝能力达99.5万立方米/小时;完成城市燃气、供水、排水等老化管道更新改造5.1万公里。
“硬”环境升级后,“软”环境的提升也必不可少。
在成都高新区,当地创新“空间主理人+红色合伙人+共治汇”机制,探索走出一条旧城片区协同治理新路径——
党建引领是基石。当地深化“红色合伙人”共建机制,以社区党委为中心,引入6家企事业单位成为“红色合伙人”,通过“资源链接-协商共治-长效运维”三大环节,推动治理模式转型。
引入社会力量是关键。突破传统“政府主导、大包大揽”模式,面向企业、社会组织、设计师及社区能人公开招募“空间主理人”,赋予其公共空间策划、改造及运营主导权,构建“政府搭台、社会唱戏、居民受益”的治理新路径。目前已吸引7家主理人参与,累计撬动社会资本260余万元。
构建治理共同体是要领。成立中和锦江旧城片区“共治汇”,整合居民、商家和企(事)业三方力量,构建“共商、共建、共管、共评、共享”的治理共同体,通过明确三类主体职责、健全运作程序、强化保障激励,推动长效精治与居民共赢机制持续健全。
城市更新是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,为的是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、更舒心、更美好。
攀枝花这座因三线建设兴起的资源型工业城市,因为历史欠账长期面临基础设施老化、城市风貌单一、生态功能滞后等问题,全市建成区中,35%的市政管网超期服役,28%的住宅小区为老旧小区。
近年来,攀枝花以系统思维破解更新碎片化难题,将城市划分为39个功能互补的更新单元,通过“一区一策”赋予差异化更新内涵,分片区更新提升整体抗风险能力,形成了“多点突破、网状共生”的良好更新生态;以“资源活化”为核心策略,坚定“轻投入、重增值”路径,通过功能复合、技术赋能实现存量资源的价值裂变,形成了可持续更新范式;构建“需求共创”机制,探索“参与式预算”模式将部分更新资金使用权下放至社区,使更新从“政府配菜”转向“居民点单”,通过“过程赋权”增强了居民归属感。
在攀枝花市通过推进老工业城市更新实现“共富共美”的同时,雪域高原上的甘孜州则闯出了一条供气供暖供氧宜居城市建设新路。
“缺气、缺暖、缺氧”一直是制约高海拔地区民生改善的痼疾。甘孜州立足当地自然环境和城镇特点,因地制宜优选技术路线,按照先城后镇、分批实施的方式,科学建立城镇供气供暖供氧项目库,打通“建、管、运”各环节,有力破解了高寒高海拔地区城镇民生保障难题。
目前,甘孜州累计实施供气工程项目3个,供气管道较2021年增加28公里,全州城镇燃气普及率达78%,较“十三五”增加18个百分点。累计完成集中供暖项目21个,供暖面积由116万平方米增至317万平方米,较“十三五”增加201万平方米,增长173个百分点。累计完成集中供氧项目12个,供氧面积由9万平方米增至34万平方米,较“十三五”增加25万平方米,增长278个百分点。
放眼四川全省,还有一组数字也说明了群众居住环境优化的成效。全省共启动城中村改造10.5万余户、惠及30万余人,启动棚户区(城市危旧房)改造19.2万套、惠及57万余人;既有住宅增设电梯近3万部,住宅老旧电梯更新1300余部,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.29万个、惠及群众339.24万户。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现代化人民城市应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,建设过程中要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彰显中国气质、中国风范。”
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要求“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”。四川城市文化根脉的赓续正深度融入宜居城市的方方面面——四川素有“文宗自古出巴蜀”之说,人文盛景延绵千年、博大深厚,目前,全省认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8座、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8座、历史文化街区112片、历史建筑3273处;依托城市山水脉络、自然风貌、人文特征,各具风格、各美其美的四川文化城镇,正吸引着八方来客,推动城市文化魅力进一步彰显,城市特色品牌进一步塑造。
绿色城市:写好美丽四川城市篇章
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要求。四川是全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,城市建设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,打造天蓝地绿环境,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家园。
广元市地处嘉陵江上游,两水绕城,三江并流,是长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。近年来,广元锚定中国生态康养旅游名市和中国最干净城市建设目标,依托“大山大水大森林”的生态本底,打好一套综合治理的组合拳,走出一条“有山皆绿、有水皆清、有土皆净”城市发展之路。
眉山市东坡城市湿地公园
其中,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当地深入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、农村生活污水、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专项整治行动,实施工业园区整治、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工程,全域推进黑臭水体整治,全面完成19条城市、14条重点镇、6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,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8.6%;全市19个地表水国、省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优,23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%,确保了“一江清水出广元”。
“中国海绵城市十年成就展”典范城市是广元的另一张名片。
近年来,当地全力推进“山、城、水”统筹治理、“人、城、水”相融共生,以保障城市水安全为基本着力点、优化城市水环境为重要切入点、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为根本落脚点、建设美好公共空间为主动作为点,聚力建设全国山地河谷型海绵示范城市,推动了城市品质明显提升、海绵效应充分彰显。该市荣获联合国“创建韧性城市2030行动计划”首批试点城市殊荣,连续两年在中央海绵城市建设示范补助资金绩效评价中获A等级,成功举办全国海绵城市示范城市建设成果凝练工作会。
四川另一个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泸州,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建设自然积存、自然渗透、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”“要以能酿出美酒的标准,想方设法保护好长江上游水质,造福长江中下游和整个流域”等重要指示精神,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规划、建设、治理城市,按照“蓝绿交织、水城共融、安全韧性”思路,采用“护山、治水、润城、共生”的建设路径,系统构建“山体滞蓄-山脚存蓄-蓝灰设施调蓄-源头削峰渗蓄”的梯级雨水滞蓄净化空间体系,初步建成“守护一江清水出川”的生态之城、“沿江丘陵安全韧性”的宜居之城、“法治护航智治赋能”的善治之城,荣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全国文明城市、国家森林城市、国家园林城市、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等称号。
推动创新转型。五年来,四川奏响的是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的前进主调。
守护绿水青山。五年来,四川厚植的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。
建设人民城市。五年来,四川写下的是广大群众宜业宜居的幸福篇章。
展望“十五五”,四川省作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的核心承载区,将坚持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引领,认真落实省委“四化同步、城乡融合、五区共兴”发展战略,系统谋划城市生产、生活、生态、文化、安全等各方面工作,努力在城市结构优化、动能转换、品质提升、绿色转型、文脉赓续、治理增效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,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支撑。